很多澳洲人認為,澳大利亞需要實現貿易多元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然而,事實就是辦不到。
供需關系是永遠的鐵律
現在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到中國由于2015年中澳自由貿易協定,它們進入中國無需關稅。相比之下,來自法國的葡萄酒在中國面臨14%的關稅;而來自美國的葡萄酒,關稅和其他稅費總計超過100%。
你會因為堪培拉的一份通知說政府的政策是 "多元化 "而取消合同嗎?你會放棄在濟南和青島這樣的大都市建立人脈,轉而在禁酒的印度或印尼賣葡萄酒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而這背后有一條經濟學的鐵律支撐著:供求關系,來自于中國的需求是讓商人們割舍不下的。
誰能替代得了中國?
盡管澳洲聯邦政府口頭上一直在提“貿易多元化”,但來自兩份官方報告的數據卻削弱了這種多元化的說法。
2017年《外交政策白皮書》(Foreign Policy White Paper)計算了從現在到2030年澳大利亞出口購買力的增長情況。結論很明顯,中國對澳洲出口產品需求的增長將超過美國、日本、印度和印尼需求的總和。
另一份報告則是澳洲聯邦政府聘請Peter Varghese,對印度的潛力進行了更詳細的分析。在報告中他總結說,到2035年,澳大利亞可能會向印度出口價值450億澳元的產品和服務。但距離實現這450億澳元的時間,還差15年。而僅僅去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額就超過1600億澳元。
如果中國正在利用貿易措施向我們傳遞信息,那么澳大利亞政府反擊是正確的。但這里有一個更廣泛的背景。事實上,中國最近對我們的大麥采取的反傾銷行動,是它唯一一次援引針對澳大利亞的反傾銷條款。相比之下,澳大利亞已經對中國實施了18項反傾銷措施。
去年12月,特朗普與中國達成了一項協議,承諾更多美國農產品向中國出口。如果這筆交易能夠達成,中國政府將允許加州葡萄酒、科羅拉多牛肉和明尼蘇達州乳制品進入中國市場,而犧牲澳大利亞乳制品的利益。到時澳大利亞又將如何自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