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唐代邊塞詩人王翰的一首《涼州詞》,繪出了一幅醉臥沙場的豪情畫面,也佐證了西部地區自古就盛產葡萄酒。
隨著產業發展,葡萄酒逐漸步入尋常百姓家。一瓶葡萄酒里,有種植匠心,有釀造工藝,也有豐富的感官體驗,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紫色名片”。
與此同時,葡萄酒產業也面臨沖擊,在國內外的市場競爭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葡萄酒產業如何將“劣勢”轉化為“優勢”?住寧全國政協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自然條件的劣勢成就產業發展優勢
“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海拔、大溫差、干燥少雨、貧瘠砂石地等自然條件,是農作物種植、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但這種劣勢對于種植釀酒葡萄、發展葡萄酒產業,卻是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何曉勇委員表示。以寧夏為例,賀蘭山東麓日照充足,熱量、礦物質豐富,土壤透氣性好、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少、黃河灌溉便利,是世界公認的釀酒葡萄種植的“黃金”地帶。
從國內來看,我區葡萄種植面積超過全國釀酒葡萄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產區賀蘭紅、賀蘭晴雪、銀色高地、迦南美地、留世、西夏王、長城天賦、張裕摩塞爾、賀東莊園、立蘭等酒莊酒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國際來看,蓬勃發展的賀蘭山東麓產區,已成為國際葡萄酒界關注的熱點地區,吸引了保樂力加、軒尼詩等國外企業來寧投資。
“賀蘭山東麓這片土壤的貧瘠和純粹,恰恰是為葡萄酒產業預留的最佳土地。”寧夏西鴿酒莊董事長張言志說,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經過30多年的沉淀,以及近10年的快速發展,產品品質已經得到國內外高度認可,產區知名度也具備了一定影響力。當前,西部開發的諸多利好也惠及葡萄酒產業。按照國際葡萄酒“產區+品牌”的發展規律來看,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的勢能已經聚集。
優勢不僅表現在品質上。在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充分利用山荒地資源,酒莊綠化及防護林建設大幅度提高了產區森林覆蓋率;葡萄園“淺溝種植”成為賀蘭山東麓最大的洪水攔蓄工程。星羅棋布的酒莊及葡萄園,成為賀蘭山東麓的風景線和生態屏障。
截至2019年底,寧夏葡萄種植面積達到57萬畝,占全國的1/4,是全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集中連片產區,年產葡萄酒1.3億瓶,綜合產值達260億元。
放眼整個西部地區,甘肅、新疆、云南等地也積極利用資源稟賦發展葡萄酒產業。
甘肅河西走廊的東端,有近30萬畝的釀酒葡萄種植基地,葡萄酒產業每年能為當地農民提供20多萬個工作崗位,帶來人均2萬元到3萬元的純收入,并在甘肅河西走廊區域內形成大面積的綠色植被,產生生態效益。
新疆目前已形成天山北麓、伊犁河谷、焉耆盆地、吐哈盆地四大產區和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2019年公布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葡萄酒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提出,葡萄酒產業將進入到擴產增量期。在旅游資源豐富的吐魯番市,“酒莊游”正成為旅游的新選擇。
云南雖然偏離北緯40度釀酒葡萄黃金生長帶,但是高海拔帶來的冷涼氣候、充足的日照以及漫長的生長季,使之成為釀酒葡萄生長的天然理想地。
何曉勇委員認為,葡萄酒產業已逐漸成為西部欠發達地區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態建設、加快脫貧攻堅、融入“一帶一路”的理想選擇和重要產業。
期待成本劣勢轉化為后發優勢
“在一些大型超市里和酒類專賣店,進口葡萄酒的價格并不高,100元以內就能買到口感很不錯的葡萄酒。”一位消費者表示,在選購葡萄酒時,會將國內品牌和進口品牌做比較,選擇性價比最合理的產品。
當前,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品牌價值位列全國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榜第10位,“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列入中歐地理標志互相保護協定附錄,為寧夏葡萄酒進入歐盟、提升市場知名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時,世界各主要葡萄酒出口國紛紛瞄準我國市場。委員們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隨著我國葡萄酒消費市場的迅速增長,成本低、價格低但品質不低的國外葡萄酒大量進軍我國市場,對我國葡萄酒產業形成巨大沖擊。
“受自然條件限制,寧夏等西部地區釀酒葡萄種植需要越冬埋土防寒和灌溉設施等附加投入,加之我國葡萄酒按照工業產品征稅,進一步升高了葡萄酒生產成本。”何曉勇委員說。據統計,國產葡萄酒平均利潤10%左右,而進口葡萄酒平均利潤可達25%。
委員們建議,應將國產葡萄酒由工業產品列入農產品范疇,取消10%的消費稅,結合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實際,逐步降低葡萄酒增值稅稅率,降低國產葡萄酒稅負成本。
“實施減稅降費等差異化政策,將西部釀酒葡萄基地建設列入專項給予扶持,進一步支持葡萄酒產業品種選育、栽培技術、釀造工藝、生產裝備、衍生品開發等基礎性應用研究,鼓勵有條件的西部欠發達地區發展葡萄酒產業。”何曉勇委員說。
此外,他還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大葡萄酒推廣力度,爭取國際葡萄酒賽事、會議等重大活動承辦權,并將舉辦選地向寧夏等西部欠發達地區傾斜。
在推動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期待開啟新一瓶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