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品嘗與酒評語言的關系好比霍金與他的擬聲電腦,文字在葡萄酒品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深處搭建了通往葡萄酒飲客的橋梁。
用礦物質味描述葡萄酒如何流行起來?
去溯源誰是第一個用這個詞匯來描述感官已經不可能。2002年之前,各種葡萄酒品鑒指南中難覓“礦物質味”的蹤跡。眾多專業的葡萄酒經典書目如《The Taste of Wine》《Sotherby’s Wine Encyclopedia 5th Edition》《Wine Tasting – A Professional Handbook》對“礦物質味”也是只字未提。
但是,這股對“礦物質味”的追求狂潮無疑是有業內人士的推波助瀾的。Jancis Robinson在自己的博客中這樣寫道“'Minerality' in a wine is …… more reminiscent of something stony, especially wet stones, or redolent of something once smelt in a chemistry lab.”。
Michael Schuster也在他的《Essential Winetasting》提到了一些形容礦物質味的描述詞匯。除此之外,知名葡萄酒雜志品醇客(Decanter)和葡萄酒觀察家(Wine Spectator)也紛紛墜入對這個奇妙詞匯的熱戀之中無法自拔,大家集體在(礦物質味化)“Mineralization”了。
怎么使用礦物質味(Minerality)?
大多數人在形容白葡萄酒的香氣時會更傾向于使用礦物質味這個詞。這種聞起來像是火柴/打火石相撞的味道與葡萄酒中的揮發性硫化物密切相關。
當白葡萄酒具有較高酸度的時候,就很容易將礦物質味與其聯系起來。想象一下當一款干凈、爽口、高酸的葡萄酒呈現在你面前,除了礦物質味,似乎也沒有貼切的形容詞了。
另外一種味覺就是葡萄酒的咸味。正如膠東半島蓬萊產區的一些葡萄酒里的海鮮味,當我們舌頭感受到這類風味的時候,我們也很容易的將礦物質味和葡萄酒聯系起來。
燧石味、爽脆、煙熏味和白堊土味和“宛如潮濕石頭”都是常見的用來具體描繪礦物質味的詞匯。
哪些葡萄酒里容易發現礦物質味?
夏布利(Chablis)及摩澤爾谷(Mosel Valley)是常見的用來展示葡萄酒具有礦物質風味的例子。大部分地處北方產區的單一葡萄園葡萄酒業容易與此聯系在一起。比如阿爾薩斯和勃艮第,亦或是西班牙北部的Priorat產區的紅葡萄酒。
很多葡萄品種也比其它同類更容易展現出礦物質味感來:雷司令、長相思和密斯卡岱(Muscadet)就是很好的例子。
當然,這些品種和地區也能釀造出果味出眾,酸度中等平衡的葡萄酒來。在這些葡萄酒里尋找礦物質味酒顯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了??梢?,礦物質味也并非萬能鑰匙。
礦物質味到底哪來的?
我們說一款干紅具有櫻桃的香氣,但是沒有人會設想酒里面有櫻桃存在。可是,當我們討論葡萄酒里有礦物質味時,似乎很自然的酒聯想到葡萄酒里確實存在礦物質帶來相應的風味。最不濟,葡萄園也必須是礦物質豐富,充滿了板巖、頁巖等。
礦物質和礦質離子(Mineral ion)?
園里的礦物質和葡萄酒中溶解的礦物離子不是同一個概念,葡萄植株也無法直接吸收這些結構復雜的礦物質,更不用提大多數礦物質本就沒什么味道。植株能夠且需要吸收的是礦物離子,這些礦物離子是礦物質的組成部分。礦物質水平高的園子并不一定能帶來葡萄或葡萄酒中高礦物離子水平,因為植株會有選擇性的吸收礦物質中的組分。即便植株吸收了這些礦物質的組成成分,他們也不一定能出現在果實中。最終在葡萄酒中因為濃度太低達不到閾值而不能被飲用者感知。
所以,礦物質味不是,至少不是直接來源于葡萄園里的礦物質的。
酸度與礦物質味?
高酸是礦物質味出現的一個重要條件。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以礦物質味聞名的葡萄酒都來自于北方冷涼有利于形成高酸葡萄酒的產區。而一些天然高酸的葡萄品種也比其它更容易以礦物質味出彩,比如雷司令比賽美容之類。而有利于酸度積累的小氣候,也容易孕育礦物質味富集的葡萄酒。
礦物質味來自輕微的還原?
前文提到一些揮發性含硫化合物與礦物質味感的呈現有關。而葡萄酒中的這些物質形成與葡萄酒的還原密切相關。這也是為什么新世界白葡萄酒使用還原型發酵可以取得勃艮第干白因為酒泥陳釀形成的輕度還原而帶來火柴頭的味感。
酸度或還原都只是一個引發我們思考的偈子。葡萄是一個復雜而驚喜的機體,礦物質味的來源自然也有更多的可能影響因素,也許用風土(Terroir)來總結更合適。和礦物質味相關形成的條件:
1、 富含礦物質的土壤,可交換離子水平高;
2、 土壤微生物群健康;
3、 葡萄樹低產;
4、 老藤;
5、 非灌溉土壤,尤其是非滴灌土壤;
6、 晚采,卻不過熟;
7、 葡萄酒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高酸低PH);
8、 葡萄酒耐瓶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