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葡萄酒瓶的底部都會有凹槽,這個凹槽的官方名字叫做“碹底”,那么,碹底究竟起源于何時?有何作用?又是否與葡萄酒品質相關?
碹底起源為何?
關于碹底的起源并沒有確切的定論。據傳,因為最初的玻璃葡萄酒瓶是由人工吹制的,因而瓶子的底部無法做到完全的平整,為了避免底部的尖銳凸起破壞桌面,以及增加葡萄酒瓶放置時的穩定性,工匠們便將瓶子底部做成凹陷狀。后來,隨著制瓶技術的發展,制作底部平滑的葡萄酒瓶已不是難事,但這項傳統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碹底有什么作用?
對于碹底的作用人們也是眾說紛紜,除了此前提到的使酒瓶更易放置并避免破壞桌面以外,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 碹底能夠增強葡萄酒瓶結構的穩定性,加固瓶身,使其能夠承受起泡酒的高壓;
· 葡萄酒在陳年過程中形成的沉淀可以積聚在碹底,在倒酒時便不易隨酒液倒出;
· 玻璃制品較滑,碹底可以作為侍酒師倒酒時的著力點,方便倒酒;
· 碹底的存在降低了葡萄酒瓶共振的概率,從而減小長途運輸中酒瓶破碎的可能性;
· 清洗酒瓶時,注入的清水因撞擊凹槽而分散,能夠達到更好的清潔效果。
此外,還有一些有趣的說法,比如,在民間傳說中,小酒館內都會垂直放置一根鋼針,倒空后的酒瓶便會碹底朝下,由鋼針刺出一個孔,從而向顧客保證酒館不會自己用原酒瓶重新裝填酒液進行售賣。
碹底是否與葡萄酒品質相關?
酒瓶是否有碹底以及碹底的深淺都與葡萄酒的品質沒有必然的聯系。就拿陳年潛力來說,如今即使是質量上乘、陳年潛力佳的葡萄酒,也不一定要選擇帶有碹底的酒瓶,這是因為在過濾技術和低溫結晶技術的幫助下,現代葡萄酒的澄清度有了很大的改善。除了裝瓶前故意不經過濾或澄清的部分葡萄酒外,大部分酒款都只含有極少量沉淀或是完全沒有沉淀。
總而言之,葡萄酒的質量與年份條件、釀酒葡萄品質和釀酒技術等息息相關,而碹底并不是“重要角色”,影響可謂微乎其微。至于如何評判葡萄酒的質量,最準確、直接的方法還是親自上陣,一品究竟。